别人家孩子

最近这段时间,中国科学院旁边的中关村茶点店门口总是排着长队,这家60年历史的店铺将在月底拆迁歇业。
老北京都叫它“福利楼”,因为它是北京政府1957年特批的,是为了照顾中科院科研人员。为了做正宗西式糕点,政府还把天津起士林的井德旺请来,担任主厨。
钱学森曾是这里的常客,钱三强喜欢这里的苹果派,中关村茶点店,是第一代科学精英们享受到的为数不多的“特权”。
中关村茶点店旁边的科源社区,曾是这个星球上科学家密度超高的小区,几任中科院院长、很多“两弹一星”功勋都在这里。
这些本来可以在国外享受优渥生活的国宝,日子过得相当随意。海淀的独特气质,从那时就开始生根发芽了:
不讲究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事都不讲究。这些科学大师除了科研,还有两件事很讲究,除了西式糕点打打牙祭,就是孩子的教育。
中关村一、二、三小,一直有科学家给小学生上课的传统;中科院院长钱三强每天早上都会准时排队领取牛奶;中午又出现在中关村小学的街道食堂,为孩子们打饭;
地磁学的奠基人陈宗器,吃饭时也会拿“鸡兔同笼”考女儿,晚上会架起天文望远镜看星星,出差还不忘买《连环画报》寄给爱画画的女儿;
在家长的影响下,社区里的男孩,几乎都喜欢做半导体收音机,科学大师们的孩子,连玩都不一样。
1
最近几年,海淀人“不讲究”的气质,开始被网友们调侃。
他们说,海淀人没有任何穿衣焦虑,最常见的是帆布包和黑色双肩包;地铁进站口放眼望去,全是黑压压一片。尤其是冬天,海淀人的羽绒服只有一种颜色:
五彩斑斓的黑。
无论是互联网巨头张朝阳,还是新加坡的周受资,都会被海淀同化。
出身华尔街的周受资入职小米不久后,就变成了一个喜欢穿黑色羽绒服,戴着防蓝光眼镜的精神小伙。
论财富,海淀人均财富高是众所周知的。毕竟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,一半是从海淀起家的(美团、京东、小米、快手、百度)。
但海淀人讲究的,其实是别的东西,比如教育。
没办法,这几十年来,他们一再目睹知识是如何改变命运:
知识分子是最大的经济要素。
30年来,从中关村科技园,到上地信息产业基地,再到永丰产业园,海淀稳稳接住了每一次技术红利;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,从O2O到AI和机器人,海淀都是中心。
大多数人不知道,DeepSeek的研发中心其实不在杭州,而是在海淀,清华南门的融科资讯中心。
一夜爆红后,美国人把DeepSeek员工一个个做了人肉搜索,他们发现这支队伍:
年轻得可怕。
重大的技术突破,很多甚至是由应届毕业生,甚至是05后的在校学生完成的。比如DeepSeek Math的三位核心作者,包括清华的邵智宏、北大的朱琪豪,还都在实习期;比如刚刚从北大博士毕业的代达劢。
他们来自全国各地,来头都不小,有烟台2017年理科状元王炳宣;有衡水中学出身的清华学霸赵成钢,三次获得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冠军……
如今,他们家乡的市委书记,恐怕都很难约见到这些年轻人了。
抬眼望去,中国的学霸基本留在海淀了,当然就会刷高海淀家长对孩子规划的上限。
作为中国科教中心,这或许就是海淀孩子的宿命与使命。
2
海淀的独特气质,也传染到了房地产开发商。
今年年初,华润置地联合招商蛇口、中铁置业在海淀清河拿下了一个新地块。他们将这个项目命名为:
臻澐。
众所周知,因为知识精英的聚集,北京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一个特别的现象:
收入最高的群体,主要居住集中在北五环一带。
臻澐可能是北五环第一梯队的住宅,大家都很关注。最近,臻澐陆续公布了项目的设计方案。
最让人印象深刻的,是这个项目的静音方案。
在钢琴普及率可能最高的海淀,臻澐干脆做了一个系统的除噪方案,他们将楼板、户间墙、门都加厚,用了五玻双夹胶双中空或者四玻单夹胶双中空。
空调的设备和风管也加了静音功能,甚至连门上的五金、衣柜的挂衣杆,都用了:
静音五金。
他们邀请专业的声学设计顾问,选取早高峰、中午、晚高峰、夜间四个时间段,间隔15分钟测试一次,并将数据输入软件进行环境声学模拟。根据不同楼栋不同立面的模拟情况,制定降噪策略。
臻澐这么紧张,是因为他们知道对于以学习为信仰的海淀人来说,静音有多么重要。
做这些还不过瘾,臻澐干脆决定做了一个:
静音学习舱。
学习舱被布置在了安静的朝向。
隔音优化了,灯光也不能少。
臻澐请了照明设计公司,设计了一套专属的照明方案,低蓝光、模拟自然光、低频闪,陪孩子读书,都有专门的方案。
华润置地是老海淀了,他们在北京的第一个项目就在海淀,大名鼎鼎的华清嘉园。在北京25年,他们一共在海淀开发了六个住宅项目,还有三个万象汇。
他们太知道海淀人想要什么了。
比如他们做了一个电动自行车停车区,非常有特色,无论是充电还是使用便利性,考虑得都很充分。
只有老海淀才会这么默契地重视电动车,下午五点之后的海淀,没有什么交通工具能比得上电动车。海淀那些争分夺秒接孩子放学的父母:
在宝马和爱玛之间无缝切换。
3
做臻澐的设计方案前,项目在海淀发了大量问卷。平时看起来什么都不讲究的海淀人,一口气提了很多要求和期望,很多都是围绕孩子的:
小学到中学要考体育,楼下最好有50米跑训练场地;
庭院主题有教育意义,植物要多;
孩子要有独立书房;
儿童床头要配置阅读灯的点位;
需要有岛台,孩子边吃早餐边听早课;
海淀几乎家家有钢琴,隔音要做好;
会所里要有补课空间.......
臻澐吭哧吭哧地一轮轮优化方案,会所里有四点半学堂,有学习区;社区里有体测场地,有儿童泳池;客户需求大多得到了有效实现。
但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逐渐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海淀的孩子们,需要的不只实用功能。
包叔的好友兽爷说过,海淀遍地都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但没有人是真正的海淀孩子:
因为海淀也许是不适合成为故乡的。
臻澐的设计师觉得,他们必须得做点什么。所以,臻澐在做“玻璃盒子”的炫酷立面、清华校门同源大门的同时,前所未有地重视:
情绪价值。
海淀可能有北京最多的美学元素,拿臻澐来说,西侧是西山、前面是清河,再加上三山五园和北大清华:
海淀本来就可以是一幅水墨画。
臻澐用山轴和水轴的概念,以“借景”的手法,把这幅水墨画还原在社区里了。
山轴就是西山,他们要把项目西边的西山景观引入社区,从入口望向山轴线,云雾山海、层林尽染。徐志摩说过,北京的灵性,全在西山那一抹晚霞;
水轴是清河,臻澐用一条逐溪水轴,串联起了归家动线,而且是真的有潺潺流水声的。
在所有人都在匆匆忙忙低头赶路,臻澐则在思考业主可以怎样欣赏西山的落日,感受微风轻拂,尤其是对于臻澐的孩子们来说,可以补上生活在海淀最缺的轻松一刻。
达尔文营地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接近自然的机会;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参与其中;各种运动设施,都能在小区内实现……
臻澐不希望海淀的空气中,都是解不出的三角函数,和圆锥曲线的味道。海淀人需要的不仅是人生的进阶,还需要:
诗意的栖居。
过去二十五年,华润置地陪伴一代人海淀人长大,亲眼见证了他们的奋斗,也了解他们对生活的需求。海淀不只是宇宙中心、知识中心、经济高地,是全国首个GDP破万亿的区,这里还有山和河,还有大树和乡愁。
这里遍地是别人家的孩子,但应该是海淀孩子的故乡。
故乡之所以难忘,就是因为风景、气味、声音,通过感官窗口,写入大脑记忆,构成一个永恒的安全感坐标系。







